您好,欢迎访问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国医经方传承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中医治疗筋痹常用中成药略述

李   倩   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

张雅娟  清华大学药学院/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中和医派专委会

杨建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工作室


筋痹作为五体痹之一,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核心证候,其发病与外感六淫、筋脉损伤、年老体虚等因素密切相关,病位在筋脉,涉及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现代医学中,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腱鞘炎、创伤后肌腱粘连等疾病表现出上述特征时,均可参考筋痹辨证论治。

中成药治疗筋痹源于中医 “舒筋通络” 的治则精髓,需紧扣 “邪实正虚、络脉不通” 的基本病机,遵循 “辨证选药、分期施治” 的思路:急性期以祛邪为主,选用温经散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类药物;慢性期以扶正为要,采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类制剂;虚实夹杂证则需攻补兼施,配伍相应复方。中和医派专家强调,中成药的应用需结合炎性标志物(如血沉、C 反应蛋白)及血清抗体检查结果,实现 “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 的有机结合,提升用药精准性。

1、筋痹常用中成药解析

1.1寒湿阻滞证:温经通络类药物的应用

寒湿之邪侵袭筋脉,易致寒凝气滞、湿阻络脉,表现为肢体冷痛拘急、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脉弦紧,多见于筋痹急性发作期。此类证候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治疗核心,常用中成药包括小活络丸、舒筋丸、寒湿痹冲剂等。

1. 1.1小活络丸

作为治疗寒湿痰瘀痹阻的经典制剂,小活络丸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地龙、胆南星组成,具有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之功,适用于关节冷痛刺痛、夜间加重、屈伸不利等症状。方中制川乌、制草乌大辛大热,直入筋脉温散寒邪,为君药;胆南星燥湿化痰,乳香、没药活血通络,共为臣药;地龙通经活络,佐制君臣药之峻烈,全方共奏 “寒散、痰化、瘀通” 之效。

小活络丸对风寒湿痹型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达 82%,可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但其含乌头类成分,需严格控制剂量(小蜜丸一次 3g,一日 2 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且需久煎减毒。不良反应主要涉及胃肠系统(恶心、腹胀)、神经系统(口舌麻木)及心脏器官(心悸),若出现唇舌发麻、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就医。用药期间忌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等药物同用,心脏病患者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1.1.2. 舒筋丸

舒筋丸以祛风除湿、舒筋活血为核心功效,适用于寒湿阻络所致的筋骨疼痛、肢体麻木、关节不利。其组方中含马钱子粉、麻黄、独活等成分,马钱子粉能通络止痛、散结消肿,麻黄可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二者合用增强祛邪之力。临床应用时需注意,本品含毒性成分马钱子,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阴虚火旺者及孕妇禁用。

1.1.3. 寒湿痹冲剂

该药物由羌活、独活、桂枝、防己等组成,紧扣 “寒湿痹阻筋脉” 病机,具有祛寒除湿、温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筋痹初期寒邪偏盛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筋脉拘急。用法为开水冲服,一次 10g,一日 3 次,服药期间需注意保暖,避免寒湿再次侵袭。

1.2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类药物的应用

湿热邪气相合侵袭筋脉,或寒邪郁而化热,致筋脉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筋痹急性加重期或素体湿热者。治疗以清热利湿、舒筋通络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湿热痹冲剂、豨莶丸、龙胆泻肝丸等。

1.2.1. 湿热痹冲剂

湿热痹冲剂源自《温病条辨》宣痹汤化裁,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薏苡仁等组成,具有清热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所致的关节红肿热痛、肌肉酸楚沉重。方中防己清热利湿、祛风止痛,为君药;滑石、薏苡仁清热祛湿,连翘、山栀清热解毒,共为臣药;杏仁宣肺化湿,半夏燥湿化痰,佐使药调和诸药,全方兼顾 “清热、利湿、通络” 三重功效。湿热痹冲剂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湿热痹阻型)患者的总有效率达 76%,能显著降低血沉及 C 反应蛋白水平。用法为一次 10g,一日 3 次,温开水冲服。注意事项包括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禁用。

1.2.2. 豨莶丸

豨莶丸以豨莶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祛湿、散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痹阻所致的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豨莶草含豨莶苷、豨莶萜内酯等成分,能抗炎镇痛、改善局部循环。现代临床常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与四妙散联用可增强清热利湿之功,用法为口服,一次 1 丸,一日 2 次。

1.3瘀血痹阻证:活血化瘀类药物的应用

跌扑外伤或慢性劳损致筋脉损伤,瘀血内阻,或情志失调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筋脉刺痛固定、局部青紫、活动受限、舌暗有瘀斑、脉涩,贯穿筋痹病程各阶段。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核心,常用中成药包括舒筋定痛片、瘀血痹片、化瘀通痹丸等。

1.3.1. 舒筋定痛片

该药遵循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原则组方,君药为乳香、没药,二者均含抗炎活性成分,乳香中的 α- 乳香酸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没药的呋喃桉叶烷类化合物可调节 NF-κB 通路,协同减轻炎症反应。臣药自然铜富含二硫化铁,能促进瘀血吸收与组织修复,血竭含血竭素等成分,可缩短凝血时间。佐使药当归、红花扩张微血管,土鳖虫降解纤维蛋白原,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舒筋定痛片对软组织挫伤患者的疼痛缓解率达 78.6%,北京积水潭医院对照试验证实其可缩短骨折愈合周期约 15%。用法为口服,一次 4 片,一日 2 次,饭后服用可减少胃肠刺激。注意事项包括孕妇禁用,脾胃虚弱者慎用,避免与抗凝血药物同用。

1.3.2. 瘀血痹片

瘀血痹片由乳香、没药、红花、丹参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筋骨疼痛、关节僵硬。最新研究表明,瘀血痹片联合布洛芬(IBU-10-YXB 方案)可通过双向调控氧化脂质代谢发挥作用:既抑制促炎介质 5 (S)- 羟化二十烷四烯酸,又上调脂氧素 A4、消退素 D1 等消炎氧化脂质,显著改善急慢性炎症性疼痛,且能缩短抑郁样行为持续时间。该联用方案在慢性期(D17)的机械痛阈值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且能降低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改善血液循环。用法为瘀血痹片一次 5 片,一日 3 次,布洛芬初始剂量按常规服用,10 天后停药或减半,需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

1.3.3. 化瘀通痹丸

该药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组成,源自桃红四物汤加减,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筋痹瘀血阻络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瘀血吸收。用法为一次 6g,一日 2 次,温水送服,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1.4肝肾亏虚证:补益通络类药物的应用

年老体虚、久病耗伤或禀赋不足,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表现为筋脉隐痛、反复发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多见于筋痹慢性期。治疗以补益肝肾、濡养筋脉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养血荣筋丸、独活寄生丸、尪痹冲剂等。

1.4.1. 养血荣筋丸

养血荣筋丸由当归、何首乌、桑寄生、伸筋草等组成,具有养血荣筋、祛风通络的功效,适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筋骨疼痛、关节拘挛、肌肉麻木。方中当归、何首乌养血滋阴,为君药;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臣药;伸筋草、透骨草舒筋通络,佐使药调和气血,全方体现 “养血以养筋,通络以止痛” 的治则。

临床研究显示,养血荣筋丸对慢性腰肌劳损(肝肾亏虚型)患者的总有效率达 89%,能显著改善腰部酸痛及活动受限。用法为口服,一次 9g,一日 2 次,饭后服用。注意事项包括忌食生冷油腻食物,感冒发热者暂停服用,高血压患者慎用。

1.4.2. 独活寄生丸

独活寄生丸源自《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等组成,具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肝肾不足、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筋痹,症见腰膝酸软、筋骨疼痛、关节不利。方中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全方攻补兼施,兼顾 “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该药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关节软骨代谢。临床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期、退行性骨关节病等,用法为口服,一次 6g,一日 2 次。注意事项包括孕妇禁用,湿热痹阻者慎用,服药期间忌生冷食物。

1.4.3. 尪痹冲剂

尪痹冲剂由熟地黄、续断、附子、独活等组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风湿痹阻所致的筋痹,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其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滑膜炎症,用法为一次 10g,一日 3 次,开水冲服,阴虚火旺者慎用。

1.5风湿痹阻证:祛风通络类药物的应用

风邪夹寒湿侵袭筋脉,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多见于筋痹初期。治疗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为原则,常用中成药为大活络丸。

大活络丸由蕲蛇、乌梢蛇、麝香、牛黄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痹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筋痹,症见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方中蕲蛇、乌梢蛇祛风通络,麝香开窍醒神,牛黄清热解毒,全方配伍复杂,兼顾祛邪与扶正。临床研究显示,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风湿痹阻型)的总有效率达 85%,能改善神经压迫症状。用法为一次 1 丸,一日 2 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注意事项包括含麝香成分,孕妇禁用;含乌头类成分,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长期服用。

2、中成药治疗筋痹的临床要点

2.1辨证精准是核心

中成药应用的关键在于 “方证对应”,需严格区分筋痹不同证型:寒湿阻滞证以冷痛、遇寒加重为辨证要点,首选小活络丸、寒湿痹冲剂;湿热蕴结证以红肿热痛、口苦黏腻为特征,选用湿热痹冲剂、豨莶丸;瘀血痹阻证以刺痛固定、局部青紫为标志,推荐舒筋定痛片、瘀血痹片;肝肾亏虚证以隐痛反复发作、腰膝酸软为表现,采用养血荣筋丸、独活寄生丸。临床中若出现虚实夹杂证,可采用 “主方 + 辅方” 的配伍方式,如瘀血痹阻兼肝肾亏虚者,以舒筋定痛片合独活寄生丸联用。

2.2联合用药需科学

2.2.1.中成药与西药联用:如瘀血痹片联合布洛芬可突破单一用药的镇痛天花板效应,前者调节氧化脂质代谢,后者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二者协同增强抗炎镇痛效果,且能减少布洛芬用量,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

2.2.2.中成药与外治法联用:内服小活络丸的同时,配合当归、红花等中药熏蒸,可通过热力与药力协同作用,改善局部循环,增强温经散寒之力;口服养血荣筋丸期间,针灸阳陵泉(筋会)、足三里等穴位,能提升濡养筋脉的疗效。

2.2.3.中成药与康复训练结合:慢性期服用独活寄生丸时,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功能锻炼,可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

2.3用药安全要严守

2.3.1.毒性成分管控:含乌头类(小活络丸、舒筋丸)、马钱子类(舒筋丸)的中成药,必须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服药期间密切监测毒性反应,如出现口舌麻木、心悸等症状立即停药就医。

2.3.2.配伍禁忌规避:小活络丸忌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等 “十八反” 药物同用;舒筋定痛片避免与抗凝血药物联用,以防出血风险增加。

2.3.3.特殊人群用药:孕妇禁用含麝香、马钱子、乌头类的中成药;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服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含毒性成分的药物。

3、中成药治疗筋痹的现代研究与发展展望

3.1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研究已从传统药效观察深入到分子机制层面:小活络丸中的乌头碱能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传导,调节中枢神经递质释放;舒筋定痛片中的乳香酸、血竭素通过抑制 NF-κB 通路及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作用;瘀血痹片可双向调控氧化脂质代谢,促进炎症消退与疼痛缓解。这些研究为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剂型改良奠定了基础。

3.2剂型创新与应用拓展

传统中成药以丸、散、膏、丹为主,现代已研发出颗粒剂(湿热痹冲剂)、口服液、外用贴剂等多种剂型,提高了用药便利性与依从性。例如小活络丸外用贴剂的研制,避免了口服乌头类成分的毒性风险,适用于局部筋痹患者;瘀血痹片的颗粒剂型吸收更快,起效更迅速。

应用拓展方面,中成药已从单纯治疗筋痹症状延伸到改善预后:独活寄生丸能延缓关节退变,降低筋痹复发率;养血荣筋丸可促进创伤后肌腱修复,减少粘连发生。同时,中成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与神经松动术联用,可增强筋脉松解效果。

3.3现存问题与发展方向

当前中成药治疗筋痹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药物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毒性成分的剂量控制与减毒技术有待优化;不同厂家的同一药物质量差异较大。未来发展应聚焦三方面:一是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建立中成药治疗筋痹的标准化方案;二是运用现代制药技术改良剂型,提高药效并降低毒性;三是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深入揭示中成药 “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机制,推动精准用药。

中成药作为中医治疗筋痹的重要手段,历经千年实践积淀,形成了 “辨证选药、分类施治” 的完整体系。从寒湿阻络的小活络丸到湿热蕴结的湿热痹冲剂,从瘀血内阻的舒筋定痛片到肝肾亏虚的养血荣筋丸,各类药物紧扣病机,各具特色。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成药的抗炎、镇痛、修复筋脉等作用,其与西药、外治法的联合应用更拓展了治疗边界。

临床应用中成药治疗筋痹,需始终坚守 “辨证论治” 核心,兼顾 “疗效与安全” 双重目标。未来随着药理研究的深入与剂型创新,中成药必将在筋痹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选择,彰显中医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正如《灵枢・经脉》所言 “筋为刚,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唯有精准养护筋脉,方能恢复肢体正常功能,这正是中成药治疗筋痹的核心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