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国医经方传承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

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浅谈筋痹的中医药治疗


张朝杰  段俊利  杨尘  朱珺丽  熊学峰  李江茹  马洋  王舒怡  管玉博  冯艳梅  许清英  刘欣慈  张少晨

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工作室

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中和医派专家委员会

北京京医中医院

 

 

 筋痹是中医痹证的重要类型,临床最为常见,以筋脉拘挛、疼痛、屈伸不利为核心证候,多由外感风寒湿邪、劳损、肝肾不足等致筋脉阻滞、气血失养而成。在新冠疫情期间门诊病人偏少,跟随杨建宇教授门诊时,会随时讲解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技巧,现整理有关筋痹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法的论述和讲解以期有助于后学者的临床与学习

 1、筋痹病因病机

中和医派创始学人、掌门人杨建宇教授特别重视中医经典的传承,围绕着杨建宇教授结合经典的讲解,再次认知筋痹的病因病机。 

1.1. 外感邪气为主要诱因 

《黄帝内经》首次明确筋痹病因,《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而筋痹多属“风气胜者”或“寒气胜者”——风邪善行数变,易侵袭筋脉致拘挛游走痛;寒邪凝滞收引,可使筋脉收缩拘急、疼痛剧烈,即《灵枢·周痹》所言“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1.2. 肝肾不足为内在根本 

中医认为“肝主筋”,筋脉的濡养依赖肝血肾精的充盛。《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肝肾亏虚则筋脉失养,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痹,即《诸病源候论·风痹候》所言“肝血不足,气弱,风邪入于筋,使筋脉拘挛,不得屈伸”。中和医派掌门指出,临床调理,重在血,重在肝,养血才能柔肝,柔肝才能舒筋。 

1.3. 筋脉阻滞、气血失和为核心病机 

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最终均导致“筋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筋,则为筋挛”,明确外邪深入筋脉致气血阻滞、筋失濡养,是筋痹拘挛的关键病机。

“气血中和百病消”,这是中和医派杨建宇掌门的口头禅,如果气血失和,筋失濡养,寒湿邪客,气血不通,筋痹而痛!

2、筋痹辨证

2.1. 证候特征 

筋痹以“筋脉拘挛、疼痛、屈伸不利”为核心症状,《素问·痹论》描述为“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提示筋痹若迁延不愈,可进一步累及肝脏,加重病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载的“历节疼痛,不可屈伸”,部分证候与筋痹相符,强调疼痛与屈伸障碍的关联性。

2.2. 辨证要点

中和医派临床辨证,明晰经络,探明脏腑,以气血为基础;以正邪为核心,详察阴阳,谨守病机。临床多从“邪正盛衰”和“邪气性质”为辨证抓手。

①偏于外感者,多表现为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温稍缓,伴肢体沉重或游走痛,属实证。

②偏于肝肾不足者,多表现为隐痛、酸软无力、劳累后加重,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临床大多借助现代仪器设备做更精细地诊断与鉴别诊断,给中医药治疗筋痹有了更精准详细的现代化语境的诊断,临床必须参考,以满足各方人士的需求。

3筋痹治疗

3.1. 治疗原则

中和医派创始掌门人杨建宇教授明确指出:大家公认,筋痹有三大治疗原则:①祛风散寒,②舒筋通络,③补益肝肾。根据不同病情,不同时段,不同病人调整治疗的具体原则。中和医派认为,健脾祛湿不可或缺,养血柔肝最为关键。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为筋痹治疗奠定总则:①实证以“祛邪通络”为主,侧重祛风散寒、除湿活血。②虚证以“扶正濡筋”为主,侧重补益肝肾、养血荣筋。③虚实夹杂者,需兼顾祛邪与扶正。

中和医派认为:急性发作期,以祛风散寒止痛为主,达到舒筋通络之效而痛疼自止。间歇期,疼痛不太严重或偶尔疼痛,就以养血疏肝为主,柔肝舒筋。若是老年人,不忘养血柔肝之时多多补益肾气,方可达到效宏时长之功。

3.2. 治疗方略

3.2.1.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筋痹最常用,立杆见效,几秒钟止痛,深受欢迎。《灵枢·官针》提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即针对筋脉循行部位直刺,疏通筋络;《素问·痹论》强调“凡痹之客五脏者,疗其俞”,主张选取肝、肾经的背俞穴(如肝俞、肾俞)调理脏腑,濡养筋脉。还有放血疗法,也很常用。

3.2.2.药物治法:

《金匮要略》首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虽未直指筋痹,但方中桂枝、麻黄祛风散寒,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乌头温经通络,成为后世治疗筋痹的经典方剂基础;《神农本草经》记载独活、秦艽、牛膝等药物“主风寒湿痹,筋脉拘挛”,为筋痹用药提供了本草依据。

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是著名的经方临床大家,结合“经药”,精准“经方”“经药”应用,临床疗效神奇。附子麻黄细辛汤止痛神效,九痛丸随时可用,天雄散更适合老年人用,杨氏中和解痉散疗效更佳。并且焦三仙各30g,白茅根30g作为方中最常用不可或缺,姜枣为引,葱白跟上,更有利于筋痹的康复。

3.2.3.其他疗法:

《素问·血气形志》提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熨”指温热疗法(如艾灸、药熨)散寒通络,“引”指导引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舒展筋脉,体现了“外治调筋”的经典思路。

许多外治法深得中和医派创始掌门杨建宇教授的青睐。专利产品杨氏“八髎热敷贴”,“中和舒筋雷火艾条”临床很受欢迎。爬行疗法治疗僵直性脊柱炎也有很好辅助治疗意义。

中和医派对筋痹的论治,以“肝主筋、血养筋”为理论抓手,以“邪实正虚、筋脉阻滞”为病机关键,形成了“祛邪通筋、养血舒筋、疏肝柔筋、益肾荣筋”的治疗体系,为临床治疗筋痹(如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累及筋脉者)提供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