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1 姜丽娟1 杨建宇2
1.云南省中医院
2.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工作室/光明中医杂志社/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摘要
筋痹,是痹症五体痹的一种,以筋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的疼痛、酸胀、麻木、拘急、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肌腱炎、韧带损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部分软组织劳损等疾病。立足《黄帝内经》“肝主筋”、“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系统阐述筋痹的中医病因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软组织损伤病理生理的认识,中和医派提出“预防为先,辨证与辨病结合,内治与外治并举”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通过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康复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相融合,旨在为筋痹的临床防治筋痹提供更高效、更系统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筋痹;肝主筋;中西医结合疗法;痹症;康复;中和医派;治未病
引言
筋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明确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并进一步描述了其症状:“痹在于筋则屈不伸。”中医认为,“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的充盈与疏泄是筋脉得以濡养、关节得以滑利的关键。同时,“诸筋者,皆属于节”,筋的功能正常是维持骨骼关节稳定与运动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由于伏案工作、不当姿势、运动损伤及老龄化等因素,筋痹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临床在诊断上具有影像学、病理学等优势,在急性炎症控制、手术干预等方面疗效明确,但在慢性疼痛管理、功能恢复和预防复发方面存在局限。因此,中和医派着重精研中医经典理论,融合现代中西医临床成果,构建一套完善的中西医结合筋痹的防治体系。
1、 中西医对筋痹的认识
1.1. 肝与筋的生理病理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生筋”,《灵枢·九针论》亦言:“肝主筋”。肝藏血,血养筋。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若肝血亏虚,则筋失所养,表现为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易于疲劳或抽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亦可导致筋脉不通则痛。
1.2. 筋痹的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奠定了痹症外因的理论基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具体到筋痹:
①风邪偏胜为行痹: 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②寒邪偏胜为痛痹: 寒性收引凝滞,使筋脉拘急,气血凝涩,故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温则减。③湿邪偏胜为着痹: 湿性重浊黏滞,故表现为筋肉酸楚困重,麻木不仁,病程缠绵。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久行伤筋”,指出长期过度劳累、慢性劳损是导致筋痹的重要内因。跌扑闪挫等急性外伤,可直接导致筋脉受损,气滞血瘀,发为筋痹。
筋痹的核心病机在于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为本,风寒湿邪侵袭或气滞血瘀,闭阻筋络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中和医派认为:筋痹发病急性期,外邪侵袭稍显严重,慢性期或急性康复期,肝血失养筋脉应是重点。
1.3. 现代医学对“筋痹”类疾病的认识
筋痹大致对应于肌腱、韧带、筋膜、滑囊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与炎症。①病理生理: 主要涉及局部组织的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红、肿、热、痛)、慢性劳损导致的组织变性、粘连、纤维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微循环障碍和疼痛信号传导异常。②诊断优势: 借助超声、MRI等影像学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软组织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如肌腱撕裂、积液、增厚等),实现精准的“辨病”定位。
2、中西医结合防治筋痹三级防治体系
中和医派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预防医学理念,构建三级防治体系。
2.1. 预防层面(治未病)
2.1.1中医调养:①养肝柔筋: 根据“肝主筋”理论,提倡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以蓄养肝血。饮食多摄入滋养肝血的食物,如黑芝麻、枸杞、猪肝等。情志上保持舒畅,以防肝气郁结。
②避邪防痹: 顺应四时,注意保暖,避免久居潮湿寒冷之地,防止风寒湿邪侵袭。③和缓运动: 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导引术,能有效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增强筋膜的柔韧性与强度。
2.1.2现代医学补充强调运动前的科学热身与运动后的拉伸放松,改善工作 ergonomics(人体工学),避免长期重复性劳损动作,加强核心肌群力量以稳定关节。
2.2. 治疗层面(既病防变)
采用“辨证与辨病结合,内治与外治并举”的综合方案。
2.2.1中医治疗内治法(中药汤剂/中成药):①风寒湿阻型: 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蠲痹汤(《医学心悟》)加减。②气滞血瘀型: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③肝血亏虚型: 治以滋补肝血、柔筋止痛。方用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合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加减。
2.2.2外治法:①针灸疗法: 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如“筋会”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配合肝经太冲、肾经太溪以补益肝肾。②推拿按摩: 运用滚法、按法、揉法、弹拨法等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气血流通。③中药外敷/熏洗: 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如红花、艾叶、伸筋草、透骨草)进行局部热敷或熏洗,直达病所。
2.2.3西医治疗:①药物治疗: 急性期疼痛剧烈时,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局部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快速控制炎症。②介入治疗: 对于局限性压痛点,采用冲击波治疗,可松解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对于顽固性疼痛点,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精准的封闭注射。
治疗局限: 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镇痛消炎、局部封闭治疗(激素注射)、物理疗法(如冲击波、超短波)以及手术松解。但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多,封闭治疗不宜反复使用,且对于慢性期功能重建和预防复发,手段相对单一。
2.2.4中西医结合实践路径:①急性期: 以西医药快速消炎镇痛为主,如口服NSAIDs,同时配合中医针灸、中药外敷以增强止痛效果,减少西药用量和副作用。②缓解期/慢性期: 以中医治疗为主导。通过内服中药整体调理肝肾功能,改善体质;结合针灸、推拿、熏洗等外治法全面修复软组织功能。此时,西医的物理疗法(如超声波、中频电疗)可作为辅助,与中医外治协同增效。③康复期: 在中医导引术(太极拳、易筋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康复医学的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形成一套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实现“筋骨并重”,有效预防复发。
五、 讨论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防治筋痹的核心优势在于 “优势互补,标本兼治”。
· 中医长于“宏观辨证”与“整体调节”,从肝、肾、气血等根本入手,改善筋脉的滋养环境,体现了“治本”的思想。
· 西医精于“微观辨病”与“靶向干预”,在急性症状控制和组织结构修复上作用迅速、目标明确,体现了“治标”的优势。
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能快速缓解患者痛苦,更能通过整体调理和系统康复,从根本上改善筋脉功能,降低复发率,这正是“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完美体现。
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于:1)利用现代药理学手段,阐明经典方剂(如芍药甘草汤、身痛逐瘀汤)治疗筋痹的作用机制;2)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方案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3)开发更多便于临床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标准化诊疗方案。
六、 结语
筋痹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回归《内经》“肝主筋”的经典理论,为我们认识该病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则为我们防治该病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以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和干预为支撑,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模式,是未来攻克筋痹等慢性筋骨病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必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王清任. 医林改错[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
[3]程国彭. 医学心悟[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吴绪波, 等. 筋痹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 38(05): 78-81.
[5]Andres BM, Murrell GA. Treatment of tendinopathy: what works, what does not, and what is on the horizon[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8, 90(1): 18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