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锋 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
朱珺丽 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襄阳)工作室
杨建宇 (指导老师) 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中和经药经方创新传承中心
中和医派掌门杨建宇教授善治免疫类疾病,筋痹临床最多见,尤其擅用经方。现结合经方及相关研究,与杨建宇教授临床讲课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以飨同行。
1、筋痹的理论溯源与传承
筋痹作为五体痹之一,其诊疗理论在经方体系中有着深厚积淀。《素问・痹论》明确提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并精准描述 “在于筋则屈不伸” 的核心特征,为经方论治奠定病理基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进一步指出 “肝脉…… 微涩为瘛挛筋痹”,揭示筋痹与肝脉失和的关联,成为经方调肝治筋的理论依据。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将筋痹诊疗系统化,围绕 “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 的核心证候,创立了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经典方剂,构建了 “辨病位、审病机、明方证” 的论治体系。后世医家对经方的传承不断深化: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沿用乌头汤治筋痹,强调 “筋极者,主肝也,肝应筋,筋与肝合” 的脏腑关联;丹波元简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明确 “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精准定位经方作用靶点;现代医家将经方应用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西医疾病的辨证治疗中,实现了经方的现代转化。
经方论治筋痹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点:其一,“病位在筋,关乎肝脾”,强调筋脉濡养依赖肝血充盈与脾运化功能,故经方多兼顾调补肝脾;其二,“病机多杂,虚实兼夹”,初期以风寒湿等实邪为主,日久耗伤气血肝肾致虚,经方多体现攻补兼施;其三,“方证对应,随证化裁”,根据筋痹的证候演变调整方剂配伍,彰显辨证论治精髓。
2、筋痹证治经方解析
2.1寒凝筋脉证:乌头汤的温通攻坚
寒邪收引凝滞,易致筋脉拘急不通,此证以患肢抽掣疼痛、遇寒加剧、得暖则舒、舌淡苔白、脉沉细为特征,多见于筋痹急性发作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此方为寒凝筋脉证的首选方剂。
乌头汤由川乌、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蜂蜜组成,方中川乌大辛大热,直入肝筋,温经散寒止痛,为君药;麻黄开腠理透邪外出,助川乌散寒之力,为臣药;黄芪益气固表,防邪复入,且可制约乌头毒性;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舒筋,缓解筋脉挛急,共为佐药;蜂蜜甘缓,既调和药性,又解乌头之毒,为使药。临床应用时,川乌需久煎 1-2 小时以减毒,若疼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活血化瘀,筋脉拘急甚者加伸筋草、木瓜增强舒筋之力。
临床案例显示,对寒邪偏盛的肩周炎患者,以乌头汤加减治疗 2 周,疼痛缓解率达 82%,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药理研究证实,乌头汤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传导,其镇痛作用与调节中枢神经递质释放相关。需注意的是,乌头汤药性峻猛,阴虚火旺者禁用,孕妇忌用,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有无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
2.2寒热错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平衡施治
筋痹日久寒郁化热,或素体有热复感寒湿,易形成寒热错杂证,表现为筋脉疼痛、关节肿胀、遇寒痛增、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常见于慢性筋痹急性加重期。《金匮要略》载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方堪称寒热错杂筋痹的典范方剂。
该方由桂枝、芍药、知母、麻黄、白术、防风、附子、生姜、甘草组成,体现了仲景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表里同治” 的配伍智慧。方中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附子温阳止痛,针对寒邪;知母清热滋阴,芍药敛阴柔肝,兼顾热邪与阴伤;白术健脾除湿,生姜温中化饮,调畅中焦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散寒、清热除湿、舒筋通络之功,恰合 “风寒湿痹 + 郁热伤阴 + 脾肾阳虚” 的复杂病机。
现代临床中,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已超越传统范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热错杂型)时,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增强益气通脉之力,3 个月疗程后关节肿痛减轻 50%,晨僵时间缩短;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慢性期,合大黄附子汤通腑泄浊,可使血尿酸显著下降。加减应用时,热盛者加黄柏、苍术,湿重者加薏苡仁、晚蚕沙,瘀血明显者加丹参、鸡血藤。实验室研究表明,此方可调节免疫紊乱,抑制滑膜炎症增生,为其临床疗效提供了现代佐证。
2.3筋脉失养证:芍药甘草汤的缓急治本
久病耗伤气血,或肝肾亏虚,致筋脉失于濡养,表现为筋脉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肌肉消瘦、腰膝酸软、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多见于筋痹慢性期。《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虽未明言治筋痹,但其 “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的功效,恰合筋脉失养的病机,被后世医家奉为治筋挛的基础方。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各四两组成,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舒筋;甘草甘温,益气和中,缓急止痛。二药配伍,既补肝血以养筋,又调脾胃以生化气血,使筋脉得养而挛急自解。丹波元简指出,芍药甘草汤与乌头汤均含芍药、甘草,二者均能缓解筋脉拘急,前者偏于补虚,后者偏于散寒。
临床应用时,芍药甘草汤常作为基础方化裁:肝肾亏虚甚者合老寒腿方(蒸首乌、熟地、桑寄生等)补益肝肾;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兼瘀血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对创伤后肌腱粘连所致的筋脉拘急,以芍药甘草汤加透骨草、伸筋草,配合中药熏蒸,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药理研究证实,该方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发挥显著的镇痛和松弛平滑肌作用,其镇痛效果可持续 4-6 小时。
2.4湿阻筋络证:葛根汤的升阳舒筋
外感风寒湿邪,阻滞太阳经筋,致项背强急、筋脉拘挛、活动不利、无汗恶风、脉浮紧,多见于颈椎病、肩周炎等上部筋痹。《伤寒论》载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亦用其治疗 “欲作刚痉”,均凸显其舒筋解痉之功。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葛根重用四两,既能升阳发表、解肌退热,又能直接濡润筋脉、缓解挛急,为君药;麻黄、桂枝发汗解表、散寒祛湿,助葛根开泄肌腠,为臣药;芍药柔肝舒筋,与甘草配伍增强缓急止痛之力,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药。此方的配伍妙处在于 “以升散之品解外邪,以柔润之药养筋脉”,使邪去而筋不伤。
现代临床中,葛根汤多用于治疗颈肩部筋痹,辨证要点为项背挛痛、无汗、脉浮有力。加减时,上肢拘紧痛加桑枝,湿重者加薏苡仁,疼痛甚者加羌活、独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葛根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达 91%,能显著改善颈椎活动功能。研究发现,葛根中的葛根素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麻黄碱能缓解肌肉痉挛,二者协同发挥治疗作用。
3、经方论治筋痹的现代实践与创新
3.1经方合方的精准化应用
筋痹病机复杂,单一经方往往难以兼顾,现代医家在辨证基础上的合方应用,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其合方思路主要有三类:其一,表里合治,如风寒湿邪表未解而里已虚者,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既散外邪又补气血;其二,寒热并用,如湿热蕴结兼寒邪未尽者,以宣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清热利湿与温经散寒并举;其三,气血同调,如气滞血瘀兼气血不足者,以桃红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活血化瘀与益气养血兼顾。
姜泉主任医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筋痹时,根据 “风寒湿痹兼郁热伤阴” 的病机,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百合地黄汤,既祛风散寒除湿,又清热养阴,使关节肿痛与筋脉拘急均得到改善。对慢性腰肌劳损所致的筋痹,以芍药甘草汤合身痛逐瘀汤,补虚与祛瘀结合,有效缓解腰部筋脉刺痛与僵硬。合方应用的关键在于 “辨主证定主方,据兼证加辅方”,避免方剂杂乱失序。
3.2经方与现代诊疗技术的融合
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为经方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而经方的整体调理优势又能弥补西医对症治疗的不足,二者融合成为筋痹治疗的新趋势。临床中,通过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等炎性标志物判断筋痹活动度,指导经方的攻邪力度;通过 X 线、CT、MRI 明确筋脉损伤程度,辅助判断病情轻重与预后;通过血清抗体检查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经方的长期调理提供参考。
在治疗方法上,经方内服与中医外治法的结合更为普及:以乌头汤内服温经散寒,配合当归、红花等中药熏蒸直达病所,使药力与热力协同作用,改善局部循环;以芍药甘草汤内服濡养筋脉,配合针灸阳陵泉(筋会)、中渎等穴位,增强舒筋通络之功。对创伤后关节僵硬患者,采用葛根汤内服,结合神经松动术,可有效松解筋脉粘连,提高康复效率。这种 “内调外治、中西结合” 的模式,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精准性。
3.3经方剂量与剂型的现代化探索
经方的疗效与剂量密切相关,现代医家在遵循经典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剂量进行了优化。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张仲景用知母四两、白术五两,现代临床常用知母 12g、白术 15g,既保持了原方的寒热平衡,又符合现代用药安全标准;葛根汤中葛根常用 30g,较原方剂量有所增加,以增强其濡筋解痉之力。对体质壮实者,经方剂量可适当加大;对年老体弱者,则需减量使用,体现了 “因人制宜” 的原则。
在剂型方面,传统汤剂虽疗效确切,但服用不便,现代已研发出多种经方制剂:桂枝芍药知母汤颗粒剂、芍药甘草汤口服液等,既保持了原方的药效,又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乌头汤外用贴剂的研制,有效避免了口服乌头的毒性风险,适用于局部筋痹患者。这些剂型创新,使经方更适应现代临床的需求,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4、讨论经方论治筋痹的反思与展望
经方论治筋痹虽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但在现代临床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一,经方的辨证精准性有待加强,部分医家存在 “有方无证” 或 “有证无方” 的问题,如将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纯寒证,导致病情加重;其二,毒性经方的应用安全需高度重视,乌头类方剂若煎煮不当或剂量失控,易引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其三,经方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深入,多数研究停留在临床观察层面,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
展望未来,经方论治筋痹应向 “传承经典、融合现代、创新发展” 的方向迈进。在理论研究上,需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现代技术,揭示经方 “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机制,如深入研究芍药甘草汤调节筋脉细胞代谢的分子机制;在临床实践上,应建立经方治疗筋痹的标准化方案,明确各证型的辨证要点、处方剂量及加减规律;在人才培养上,需加强经典著作研读与临床实践结合,培养既懂经典又通现代的中医人才。
经方作为中医治疗筋痹的宝贵财富,其 “方证对应、辨证论治” 的核心思想历经千年检验而不衰。从《伤寒杂病论》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到后世的化裁应用,经方为筋痹治疗提供了系统的方案。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坚守经方的经典理论根基,深入挖掘其配伍精髓,又要积极吸收现代诊疗技术,推动经方的创新应用。
“筋痹不已,内舍于肝”,经方论治筋痹的本质在于 “祛邪以安筋,扶正以养筋”,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的 “病因治疗与功能康复结合” 不谋而合。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方必将在筋痹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风湿病患者带来更多福祉,彰显中医经典的永恒价值。正如《灵枢・始终》所言 “在筋守筋”,唯有紧扣筋痹的病位本质与经方的治疗精髓,方能实现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