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1 王子琪1 李倩3 卢友云3,4 王舒怡5 管玉博6 李睿瑶7 杨建宇3
1. 广东顺德妇幼保健院
2. 山西中医药大学
3. 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工作室
4. 中和医派六明堂(北京)中医院
5. 中国中医科学院情报信息研究所
6.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医院
7.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针灸科
筋痹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筋痹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确切的疗效,具有方法多样、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等独特优势。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诊断标准不一、辨证分型庞杂、治疗方案差异大、疗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针灸治疗筋痹水平的整体提升和推广应用。
为规范针灸治疗筋痹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促进针灸技术的标准化和传承创新,在系统总结古今文献,整合现代研究成果,结合全国范围内针灸领域专家临床经验与共识的基础上,围绕筋痹的术语定义、诊断、辨证、治疗、疗效评价、预防调护、等全过程,突出针灸治疗的规范与特色优势,着重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规范性。系统阐述如下:
1、筋痹的概述
1.1 筋:泛指人体肌肉、肌腱、韧带、筋膜、滑膜、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结构的统称,是联结关节、主司运动功能的核心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1.2 痹:闭阻不通之意。指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1.3 筋痹:五体痹之一。因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受雨淋,或外伤劳损,致风寒湿热等邪气滞留筋脉,或肝阴亏虚、筋脉失养,临床以肢体筋肉关节疼痛、拘挛、抽掣、强直、屈伸不利、局部压痛,甚则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寒冷、潮湿、气候变化及劳累可诱发或加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肌筋膜炎、纤维肌痛综合征、软组织损伤、部分类型的骨关节炎等以软组织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2、筋痹的诊断
2.1临床表现:
2.1.1主症:①疼痛: 肢体筋肉关节疼痛,性质可为酸痛、胀痛、刺痛、隐痛、灼痛或冷痛。②拘急:筋肉感觉紧绷、牵拉、挛缩,关节屈伸活动受限。 ③功能障碍:受累部位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力量减弱,影响日常活动(如抬举、握持、行走、弯腰等)。
2.1.2次症:①局部压痛:病变部位存在一个或多个明确的压痛点。②条索或结节:触诊时可及肌肉内或筋膜下有紧张、僵硬、条索状或结节状物。③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伴有麻木、重着、酸胀感。④诱发与缓解因素: 疼痛和不适常因劳累、负重、受寒、潮湿、天气变化而诱发或加重,休息、保暖、适度活动后可得缓解。
2.2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肌肉萎缩、关节畸形。
触诊: 仔细按压检查,寻找阿是穴(压痛点)、条索、结节及肌肉紧张区域。
动诊: 检查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明确受限方向和程度。
特殊检查:针对不同部位,进行相应的特殊物理检查以辅助诊断。如:①肩部: 肩关节外展、前屈、后伸、内外旋试验,Dawbarn征。②肘部: Mills试验(网球肘试验),Cozen试验。③腕手部: Finkelstein试验(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Tinel征(腕管综合征)。④膝部: 浮髌试验,麦氏征,侧方应力试验。⑤踝部: 前抽屉试验,内外翻应力试验。
2.3 辅助检查
主要用于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鉴别诊断。
2.3.1影像学检查
X线片:为首选基础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骨折、脱位、骨肿瘤、结核、感染等骨质破坏性病变,并可观察关节间隙、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
超声检查:对肌腱、韧带、滑囊、神经等软组织具有高分辨力,可清晰显示肌腱增厚、积液、钙化、撕裂、韧带损伤及神经卡压等情况,是诊断筋痹的重要手段。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显示最佳,能更早期、更精确地发现肌肉、肌腱、韧带、软骨、骨髓等组织的炎症、水肿、变性、撕裂等病理改变,用于复杂或诊断不明确的病例。
2.3.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等。主要用于鉴别诊断,排除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感染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疾病。
2.3.4鉴别诊断需与骨痹(以骨骼病变为主,如严重骨关节炎)、脉痹(以血管病变为主,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热、痛风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骨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3.筋痹的辨证
在传统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将筋痹分为以下四个基本证型。临床可见兼夹证。
3.1 风寒湿阻证
临床表现:筋肉关节酸楚、疼痛、重着,痛处较为固定,或游走不定,屈伸不利。遇寒冷、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热则舒。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病机:风寒湿邪侵袭筋脉,留滞不去,气血运行不畅。
3.2 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 筋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局部可有肿胀,或见皮下瘀斑。关节活动受限明显。
舌脉: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病机:多因外伤或久病入络,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血阻络。
3.3 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 筋肉关节红肿、灼热、疼痛,重着无力,屈伸困难。可伴有身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机:感受湿热之邪,或素体阳盛,寒湿郁久化热,湿热搏结于筋脉。
3.4 肝肾亏虚证
临床表现:筋肉关节酸痛、萎软无力,屈伸不利,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偏阳虚者,畏寒肢冷,遇冷痛甚,得温痛减,小便清长;偏阴虚者,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燥咽干。
舌脉: 偏阳虚者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偏阴虚者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久病耗伤,或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4. 针灸规范化治疗方案
4.1 治疗原则
总以“舒筋通络、行气止痛”为基本治则。遵循“辨证论治”与“辨经论治”相结合,“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
风寒湿阻证: 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气滞血瘀证: 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湿热蕴结证: 治以清热利湿、舒筋缓急。
肝肾亏虚证: 治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4.2 核心治疗方法:毫针刺法
4.2.1 取穴原则局部取穴与阿是穴: 在病变部位就近选取腧穴,并重点选取压痛点(阿是穴)、条索、结节处进行针刺。此为“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及“以痛为腧”思想的体现,能直达病所,疏通局部气血。
循经远端取穴: 根据病变部位所属经络,选取该经络循行路线上远离病所的特定穴,尤其是五输穴、八脉交会穴等。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思想的运用,能调动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力,引导经气至病所。例如:①项背部(督脉、膀胱经):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委中(合穴)。②肩部(手三阳经):条口透承山(足阳明经穴,治肩周炎效穴)、中渚(三焦经输穴)、阳陵泉(筋会)。③肘部(手阳明经):曲池(合穴)、手三里、合谷(原穴)。④腕部(手少阳、太阳经):外关(络穴,通阳维脉)、阳池(原穴)、腕骨(原穴)。⑤膝部(足三阳、三阴经): 犊鼻、阳陵泉(筋会)、阴陵泉(合穴)、梁丘(郄穴)。⑥踝部(足少阳、太阳经):昆仑(经穴)、丘墟(原穴)、悬钟(髓会)。
辨证配穴:①风寒湿阻: 加风池(祛风)、大椎(通阳)、阴陵泉(利湿)。②气滞血瘀:加膈俞(血会)、血海(活血)、太冲(疏肝理气)。③湿热蕴结:加曲池(清热)、阴陵泉(利湿)、内庭(清阳明热)。④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补益肝肾)、太溪(滋肾阴)。偏阳虚重灸关元、命门。
4.2.2 针刺操作方法
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放松,医者便于操作为原则,多选用卧位。
消毒: 严格无菌操作,针刺部位、医者手指、针具均需用75%酒精或碘伏充分消毒。
针具选择:根据部位、体质、病情选择适宜长度和直径的一次性无菌毫针。肌肉丰厚处可用较粗长针,头面、手足部宜用细短针。
进针法与针刺手法:
进针: 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快速透皮,减轻疼痛。
行针:以提插、捻转等基本手法使之“得气”(患者出现酸、麻、胀、重感,医者手下有沉紧感)。
补泻手法:①风寒湿阻、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证多用泻法,刺激量较强,以祛邪为主。②肝肾亏虚证多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刺激量适中,以扶正为主。
特色刺法:①关刺、恢刺:出自《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肌腱附着点),用于治疗筋痹;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在拘急的筋旁多向透刺,并活动关节),以治筋痹。此二法为治疗筋痹的核心古典针法。②围刺: 在病变中心及其周围多针浅刺,适用于病灶范围较大的筋痹。③透刺: 一针透达两穴或多穴,如条口透承山、肩髃透臂臑,可加强疏通经络之力。
留针与出针:
留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歇行针以维持针感。
出针: 出针时应轻微捻转,缓慢退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出针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4.3 特色强化治疗技术:
在毫针治疗基础上,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以下1~2种技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
4.3.1 电针疗法
适应症: 疼痛剧烈、肌肉痉挛明显、感觉迟钝或麻痹者。
操作:①在毫针得气后,在2-4组穴位(多为局部穴或同侧同名经穴)上连接电针治疗仪。②波形选择:疏密波(止痛效果好,并能促进气血循环)或连续波(兴奋肌肉,缓解痉挛)。③强度调节: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患者感到舒适耐受的强度为度,避免产生刺痛感。④时间:20-30分钟。
注意事项: 电流回路不可穿过心脏、延髓、脊髓。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
4.3.2 火针疗法
适应症:寒湿痹阻、气滞血瘀之顽固性筋痹,局部有明确结节、条索或病灶深在者。
操作:①选用特制钨锰合金火针。
②选准穴位或阿是穴,标记消毒。
③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灼,直至针身中前段烧至白亮。
④迅速、准确地点刺标记部位,深度视病灶深浅而定,速刺速出。
⑤术后用无菌敷料覆盖针孔,嘱患者24小时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作用特点: 集针刺刺激与温热效应于一体,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软坚散结。
4.3.3 刺络拔罐疗法
适应症: 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证,见局部肿痛、瘀血明显,或热毒炽盛者。
操作:①在阿是穴或瘀血络脉处,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或用皮肤针(梅花针)中度叩刺至局部潮红或微微出血。②立即在刺络部位加拔火罐(多用闪火法),留罐5-10分钟。③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碘伏消毒。④出血量视病情而定,一般2-5ml。
作用特点: 能祛瘀生新、清热泻毒、通络止痛。
4.3.4 灸法
适应症: 风寒湿阻证、肝肾亏虚(偏阳虚)证及慢性久病、体质虚寒者。
操作方法:①艾条悬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或疼痛部位,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以局部温热红晕、不产生灼痛为度。时间15-20分钟。②温针灸: 在留针的毫针针柄上插装一段长约2cm的艾条,点燃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深部。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需施灸的寒性、虚性筋痹。③隔物灸:如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适用于虚寒重症。
常用穴位: 阿是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等。
作用特点: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扶阳固本。
4.3.5 套针疗法〈浮刺、电针、腕踝针、埋线针为一体〉:
适应症:肌筋膜炎、软组织伤痛范围较广、痛点不明晰者。
操作:①在病痛周围或远端选择进针点。②使用一次性浮针,与皮肤呈15-25度角快速刺入皮下浅筋膜层。③针尖朝向病所,在皮下进行扇形扫散动作。④扫散同时,嘱患者活动患处(再灌注活动)。⑤留针时间可长达数小时至一天。
作用特点: 主要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能迅速缓解肌紧张和疼痛。
4.3.6 小针刀疗法:
适应症: 筋痹后期,因慢性劳损导致软组织严重粘连、瘢痕化、卡压,引起顽固性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者。
操作:①严格无菌操作,定位痛点、结节、条索。②按四步进针规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进入病变层次。③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切割铲削等针对性松解操作。④操作完毕迅速出针,压迫止血,无菌敷料覆盖。
作用特点: 集针刺与微型手术于一体,能直接松解粘连、解除卡压、减轻压力。
4.4 疗程设定
治疗频率: 一般每日1次或隔日1次。急性期、疼痛剧烈者可每日1次;慢性期、病情稳定者可隔日1次。
疗程周期: 7-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 疗程间可休息2-3天。
总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一般需要2-4个疗程。对于慢性顽固性筋痹,可适当增加疗程。
5. 疗效评价
建立多维度的疗效评价体系,以客观、量化地评估治疗效果。
5.1 评价标准(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
临床痊愈:疼痛、拘挛等症状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生活和工作,随访1个月无复发。
显效: 疼痛、拘挛等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显著改善,仅在过度活动后有轻微不适,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有效: 疼痛、拘挛等症状减轻,关节活动功能有所改善,但仍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
无效: 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改善,甚至加重。
5.2 评价工具(推荐使用)
5.2.1疼痛评估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一条10cm长的直线,一端代表“无痛”(0分),另一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10分),患者根据自我感觉标记。
数字疼痛评分法(NRS): 用0-10的数字代表疼痛程度,0为无痛,10为最痛,患者口头说出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
5.2.2功能障碍评估
肩关节: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
肘关节: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
腕手部: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 问卷。
膝关节: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Lysholm膝关节评分。
踝关节: 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
5.2.3生活质量评估
SF-36健康调查简表: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八个维度全面评估生活质量。
5.2.4中医证候积分
制定筋痹相关证候(如疼痛、压痛、关节功能、舌脉等)的量化评分表,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
5.3 评价时点建议在治疗前、每个疗程结束后、全部治疗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
6. 预防与调护
6.1 生活调摄:①起居有常:避免久坐久立、长时间维持单一姿势,注意劳逸结合。②防范外邪:注意气候变化,适时添减衣物,避免居处潮湿、冒雨涉水、当风受寒。③合理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以舒展筋脉,增强体质。急性期以休息为主,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
6.2 饮食调理:①风寒湿阻证:宜食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品,如生姜、葱白、花椒、羊肉等。慎食生冷瓜果。②湿热蕴结证: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绿豆、冬瓜、薏苡仁、赤小豆等。忌食辛辣油腻、烟酒。③气滞血瘀证: 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楂、醋、玫瑰花、金橘等。④肝肾亏虚证:宜食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之品,如黑芝麻、核桃、枸杞子、杜仲(煲汤)、牛筋等。
7. 注意事项与禁忌
7.1 注意事项
7.1.1.医患沟通:治疗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治疗方案、潜在风险及注意事项,取得其知情同意与合作。
7.1.2.心理疏导: 筋痹病程缠绵,易致患者焦虑。医者应给予心理疏导,增强其治疗信心。
7.1.3.个体化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证型以及对针刺的耐受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刺激强度。
7.1.4.防止晕针: 对初次治疗、精神紧张、体弱者,宜采取卧位,手法宜轻。一旦发生晕针,应立即停止治疗,使患者平卧,保暖,并给予温糖水等处理。
7.1.5.术后护理: 火针、小针刀、刺络拔罐等有创操作后,嘱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内勿洗浴,防止感染。
7.2 禁忌症
7.2.1. 绝对禁忌:①患者处于极度疲劳、饥饿、精神高度紧张状态。②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③有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或正在大剂量使用抗凝药物者(慎用或禁用有创操作)。④诊断不明的急性脏器疾患。
7.2.2. 相对禁忌/慎用:①妊娠期妇女,尤其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敏感穴位慎用或禁用针刺。孕期前3个月不宜针刺。②小儿囟门未闭合者,头部穴位不宜针刺。③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者,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谨慎选择针灸方案,刺激宜轻。④(对某些疗法)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電針。
8.筋痹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示例:
8.1肩关节周围炎(五十肩)
病机: 风寒湿邪侵袭,或劳损致气血瘀滞,痰瘀互结。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合称“肩三针”)、阿是穴。
配穴:
循经远取:条口透承山(效穴)、阳陵泉(筋会)、中渚。
辨证:风寒加风池、合谷;气滞血瘀加膈俞、血海;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
操作:局部穴可深刺,行提插捻转泻法,力求强烈针感向肩部放射。条口透承山行强刺激,同时嘱患者活动肩关节。可配合温针灸或电针。
特色疗法:冻结期粘连严重者,可考虑小针刀松解。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病机: 前臂伸肌总腱反复牵拉损伤,气血瘀滞。
主穴: 阿是穴(压痛点)、曲池、手三里、肘髎。
操作:阿是穴采用多向透刺或围刺,或行恢刺法。其余穴位行泻法。可于阿是穴行温针灸或刺络拔罐。
特色疗法: 浮针从肘下进针,扫散痛点;或小针刀于压痛点多点切割松解。
8.2膝骨关节炎(筋痹型)
病机: 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劳损致瘀。
主穴:内膝眼、犊鼻、鹤顶、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
配穴: 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溪;寒湿加灸关元;血瘀加膈俞。
操作:膝眼穴可向中心斜刺,其余穴位常规针刺。虚寒证重用灸法(艾条灸或温针灸)。
特色疗法:关节积液者可于阴陵泉、足三里刺络拔罐;疼痛局限者可用火针点刺。
9.针灸治疗筋痹的现代机制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从多角度证实了针灸治疗筋痹的科学内涵,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9.1中枢镇痛效应: 针灸信号传入中枢,激活脑内下行抑制系统(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等),促进内源性阿片肽(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镇痛物质的释放,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9.2外周抗炎与免疫调节: 针灸能显著降低局部组织和血清中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同时上调抗炎因子如白介素-10(IL-10)的表达。还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纠正免疫紊乱。
9.3改善局部微循环与血流: 针刺可促使局部血管舒张,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血流量,加速炎性代谢产物(如乳酸、钾离子、缓激肽等)的清除,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组织修复。
9.4调节肌肉功能与形态:针灸能缓解骨骼肌的过度痉挛,降低肌张力,松解软组织粘连。电针能促进损伤肌肉的再生与修复,抑制肌肉纤维化。
9.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调节:针灸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对机体整体功能的平衡调节,这是其取得持久疗效的基础。
随着针灸学科的发展和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针灸规范化治疗筋痹也会取得不断的进展,临床应充分理解治疗原则,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自身技术特长和医疗资源情况,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